芜湖翻译公司 芜湖翻译公司 芜湖翻译公司
123

留春园碑

芜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夏日里,镜湖之畔的烟雨墩上,一片葳蕤。来这里的游客虽多,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小岛东北角的那块古碑——留春园碑,这块古碑已经在那儿静静地伫立了多年。本期的“石头记”就让我们走近这块留春园碑,细细品读一番碑上的文字,不负这片夏日里的荫凉……

一缕沧桑沁古碑

要说这留春园碑,得从镜湖说起。据史料记载,镜湖是南宋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成而湖”。镜湖历来都是芜湖乃至周边地区文人的荟萃之地,人文景观遍布湖畔,这其中,位于东南角的留春园更是闻名遐迩。可以说,自留春园诞生的那天起,就经常出现于芜湖地方文献。而留春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处胜景,这与一位历史人物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陈圣修。

陈圣修,字岸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有《益善堂文集》(4卷)、《诗集》(4卷)、《审驳成案》(24卷)。陈圣修在芜湖任县令七年(乾隆50年至乾隆57年),政绩斐然。陈圣修非常喜爱镜湖风景,在其任内对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疏浚,这其中,兴修留春园是最为有名。“留春”二字,取自张孝祥《蝶恋花·怀于湖》:“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在留春园内,陈圣修又修建了一座琴馀别馆,还有一座留春舫。

琴馀别馆位于留春园中心位置,是整个园区标志性建筑。琴馀别馆建成之时,他题写“琴馀别馆”悬于门额之上。陈圣修对琴馀别馆及其周边的环境是非常满意的,他在《琴馀别馆》中写道:“座有琴书乐,门临水石闲。花繁时入户,篱断不遮山。野鹤矶边立,闲云天外还。静中推物理,独自掩柴关。”在诗中,陈圣修自比闲云野鹤,优哉游哉。

留春园另一处胜景留春小舫,虽然规模不大,却是陈圣修当年与黄钺等文友经常驻足之处。镜湖之畔的留春园至烟雨墩一带在陈圣修任内迎来一次大的改观,他将散落在这一带的数座私家花园合而为一,而后“中筑留春小舫,以时觞咏”。黄钺在《壹斋集·题陈默斋留春小舫》中便写道:“贤侯令子今安国,爱玩一片玻璃光。开轩筑馆妙结构,舫中留得春堂堂。”他另一首记述留春舫的诗则写道:“贤尹爱湖山,合并十之九。小舫曰‘留春’,我为置杯酒。”诗后自注:“芜湖故尹陈圣修自澹人居至洪园合并为一,中筑留春小舫,以时觞咏。”根据黄钺诗文所记,留春小舫的位置应该在今天镜湖湖心岛附近,与琴馀别馆隔水相望,当年黄钺曾多次与友乘舟往来其间。

乾隆五十六年(1791)留春园整体建成,陈圣修亲自撰文勒碑,详述建园之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留春园碑记》。该碑制成以后最初嵌在琴馀别馆的西壁之上。陈圣修能诗善文,特别敬仰南宋状元张孝祥在芜湖“捐田百亩,汇而成湖”惠泽后世的义举,认为其逸行不亚于白居易在杭州筑西湖白堤。因此,他在《留春园碑记》中写道:“湖分内外,有缘白傅之堤;渠隔东西,尚忆张公之泽。”乾隆五十五年(1790)他应黄钺之请,在镜湖南岸来佛亭旁隆重祭祀张孝祥,并亲书“归去来堂”匾额。黄钺有诗详记此事:“归去来堂久已无,一间茅屋祀于湖。后生获践前贤迹,整理荒园当旧庐。”黄钺在诗后又注:“张于湖先生旧居,有归去来堂,并有祠祀,久废。乾隆庚戌,左田夫子请陈邑侯并主祀于园之西。今复题匾设供于园之前厅,悬‘归去来堂’额。”

随着留春园内琴馀别馆、留春舫、归去来堂的相继建成,镜湖已成当时文人经常会聚之地。这在《留春园碑记》中也有表现:“别馆环列镜湖古刹浮图”,可以“顾瞻行树与六桥之花柳”。

几番烟雨说留春

说到烟雨墩上的这块留春园碑的身世,也颇有戏剧性。既然留春园碑是嵌在琴馀别馆的墙壁上,如今怎么会“跑”到隔湖相望的烟雨墩上去了呢?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王婧给记者讲述了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留春园碑最初的确是立于留春园内的,该碑高181厘米,宽87厘米,厚28厘米。正文15行,每行34个字,共计510字,该碑字体皆为楷书,字大近寸。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当时的芜湖县令陈圣修撰文并书写。

但是,随着一年之后陈圣修的调离,留春园渐趋清冷。仅仅数十年之后,留春园已经一片荒废的情景。30年后,黄钺七十岁重游琴馀别馆时,那儿更是一片荒废之景了。等到嘉靖年间,芜湖诗人王泽在他的《湖上新葺小园》杂诗十首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留春园的:“本为童子钓游地,也是中年诗酒场。劳我以生须逸我,湖山依旧好徜徉。”诗后有注:“园为长春园,陆羽轩旧基,兼有一房山镜湖画社地,后归邑侯陈岸亭明府,名留春园,遂成官廨。久荒。”

此后,留春园碑随着园林一起彻底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接下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无人知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政协在镜湖之畔建造新大楼时,意外地出土了一块古碑,政协的同志十分小心地把碑运到烟雨墩小岛上。后经文物专家的仔细鉴定,断定此碑即为消失已久的留春园碑。留春园碑出土时已经断为数截,当时文物办(现更名文物局)的同志细心地将其依原样拼接完整,妥善地保存于老图书馆大楼的南墙边,1999年又将这块古碑竖立于烟雨墩东北角,面向镜湖,以供游人凭吊。如今,细心的游客依然可以在石碑上看到当年拼接的痕迹。

由于长时间的埋在地下,该碑再次露面之时,字迹已经漫漶,可辨认的字数不足原文的一半,依稀可辨的有以下文字:“别馆环列镜湖古刹浮图……就饯以水,环北郭俗号陶塘……野渚难逢舟子之招,瞰碧之一泓,隔青山于两岸”;“顾瞻行树与六桥之花柳……青萍风起,吹来踪迹分明;红蕖朝荣,望去花容相向……月横霄汉,夹明镜于两旁;夕照黄昏,卧长虹之千尺”;“湖分内外,有缘白傅之堤;渠隔东西,尚忆张公之泽。”碑文末尾署有“辛亥岁春二月吉日”“知芜湖县事加三级卓异回任候升山阴陈圣修撰并书。”这末尾的两行文字最为关键,它将碑的刻制年代和作者交代得一清二楚,为文物部分最终确定这块古碑的身份提供了确凿的论据。

留春园碑文物价值是多方面的。王婧告诉记者,张孝祥当时所捐的镜湖,虽然景致颇佳,但主要功用以灌溉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乾隆年间,县令陈圣修对其加以整修,修路筑堤,构园建馆,广植花木,农业灌溉的功能已经被弱化了,转而以游览赏景为主。留春园碑正是反映了镜湖这段历史变迁,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陈圣修整修镜湖,花费不菲,说明当时芜湖县衙财力雄厚,也反映了当时芜湖社会经济的繁荣。张孝祥捐田之时,镜湖所处之地尚为远郊。陈圣修治湖之时,芜湖县城西门外已形成以长街为主干的33条街巷,长街沿青弋江直达两江交汇处的中江塔下,而镜湖与长街仅一步之遥。因此,留春园碑也是芜湖城厢发展、城区范围扩大的见证。

碑石无言,碑文有情。

留春园碑:

碑高181厘米,宽87厘米,厚28厘米。

现保存于镜湖之畔的烟雨墩上

《芜湖县志》中关于琴馀别馆和留春园的记载

琴馀别馆

记者 郭青   (本文图片均由市文物局提供)

徐涧--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翻译公司在线客服
QQ客服二
翻译公司在线客服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