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攻读”说
芜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日前,著名作家王蒙在南京开了一个谈读书的讲座,题为《永远的阅读,永远的经典》。他说,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当然,王蒙说的“阅读”,不是拿着手机读段子,他说的“经典”,也是指古今中外的名著。据中青报随后的报道,王蒙在讲座中十分推崇一个词,那就是“攻读”。他说,阅读像攻城一样,要读一些还不熟悉的书,难读的书。
王蒙在阐释“攻读”时说到,经典不好读,光不认识的字就有很多。他以自己为例说,《庄子》里面的字,我估计至少380多字不认识。尽管我写了5本关于庄子的书,写的时候字都是通过字典来查词的来源,三年以后,这些词一半已忘记了。王蒙还说,读经典,一个字念错、一处理解错误,就好比腿部受伤,被子弹打中流了点血,虽然受伤,但不至于毙命,就应该继续向前冲,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攻。读书道理也一样,所以我称这样的阅读为攻读。
“这样读书是什么心情?这个据点攻下来了,原来没有学过,现在不但读书还把字词学会了。”王蒙说,要敢读,敢于挑战自己,要不断掌握新的东西,了解新的东西,还要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苦读,知道什么是攻读,知道在读书中受伤的滋味和攻克碉堡的滋味,这时候才会有一种阅读的快乐,没有比读书更快乐的事了。
这样建立在“攻读”基础上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的“悦读”。这比起时下流行的轻松愉悦的所谓“悦读”,层次更高,也更能获得真知灼见。
我国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传统。到了当代,叶剑英元帅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攻关》诗更是激励了万千青年学子:“攻城不怕坚,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试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该是多少人刻苦“攻读”,以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结果!今天,我们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及时掌握、不断更新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真本领。说到底,国家的强大,是靠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素质的提高,而要提高自身素质,刻苦“攻读”是必由之路。
既然是“攻读”,就别指望太容易、太轻松。时下某些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所谓“悦读”,不仅算不上“攻读”,连有效阅读也算不上,充其量也只能是娱乐性阅读。比如,网上的很多小说和鸡汤文,读起来很轻松,也不用走心入脑,这种阅读和经典相比,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了无助益。这样的阅读更是无法替代经典作品阅读的。当你真像某媒体调查的那样,连《红楼梦》都读不下去的时候,那真要警惕自己的心智荒漠化了。
王蒙的“攻读”说,启发激励的是有志青年,在互联网时代,纸质的经典书籍对有志青年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攻读”的主要对象。当然,要真正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读出真正的快乐,那前提必然是——你是一个真正有志于报效祖国的青年,而不是一个在网上靠口水仗“爱国”的键盘侠。
江锡钰
徐涧---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