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入楹联诵亦香
芜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在一些茶馆、茶楼、茶座的门柱上,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以茶为内容的对联。茗茶入联,散发的不仅仅是清雅的茶香,还有人们喝茶赏茶的种种情趣。欣赏茶联,如同品味新茶那样,鲜美甘醇。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是一幅古雅有致的写意山水画,或竹雨松风,或香茶疏月,在如此清幽的氛围里抚琴读书,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和享受?
回文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过来念就是“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往复品读,意境迥异,是一副难得的佳联。
我的故乡有名茶“珩琅翠芽”,西河古镇当年一家小茶馆内有副对联:“弋江春水,快意喝来风生两腋;珩琅翠芽,舒心品过绿满双眸。”此联不知是何人手笔,读后唇齿生津,心旷神怡,让人难以忘怀。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一联,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根据唐朝薛涛的故事写就的,将才女香茗和山水楼台融进联中,读之赏心悦目: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上海某座茶楼,贴出两副这样的对联: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论古今,喝他几壶。另一副是: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既神韵十足,气度不凡,又崇尚健康,实话实说。
广州茶楼陶陶居,有一年店主以“陶陶”二字征联,夺魁的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此联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首,引经据典,妙趣天成,能不折桂?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于品茗论茶,也曾写过许多茶联。如“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等等,无限的山水风光,闲散的田园生活,映衬出作者钟情茗茶、甘于清贫、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为“有凤来仪”题了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绿烟,显然是沸水泡茶后的水汽升腾变幻所致,也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不管是春夏秋冬,“烟尚绿”“指犹凉”都凸显出“潇湘馆”的寂静和苍凉,犹如林黛玉凄清悲凉的一生。每吟诵此联,是视觉与感知的交汇体验,触景生情,由物及人,可以想见大观园中公子小姐们的闲情逸致,以及盛宴之后的离散和落寞。
有茶联,便有与之相伴的故事。宋代大文豪苏轼平生喜欢深山访寺。相传他贬官黄冈时,有一次和佛印去郊外的一座寺庙游玩。庙里的方丈见这二人穿戴寻常,便坐在椅子上爱理不理地说:“坐。”招呼小和尚:“茶。”不料几句寒暄之后,方丈感觉二人谈吐不俗,非同寻常,于是站起身来:“请坐。”又告诉小和尚:“上茶。”方丈自然要询问二人姓名,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眼前两个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和佛印和尚,他急忙离座上前施礼,满脸赔笑地说:“请上坐。”还不忘吩咐小和尚:“上好茶。”于是三人落座叙谈起来。方丈素闻苏轼书法冠绝当时,便拿出笔墨纸砚,请他为寺庙留下墨宝。苏轼不假思索,提笔落字:坐,请坐,请上坐。佛印接笔写下:茶,上茶,上好茶。方丈读罢羞得满脸通红,大为尴尬。又传清代纪晓岚曾游经此处,听完故事,不禁哑然失笑,遂补上横批:客分三等。这副对联正是对那些以貌取人、前倨后恭者极好的讽刺,诙谐有趣,入木三分。
章荣忠
徐涧---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