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确保芜湖主城区汛期安澜
芜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入梅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暴雨侵袭,部分沿江城市城区“看海”,城市在暴雨中显得尤其脆弱。尽管下雨量与上述城市相当,但同在长江之滨的芜湖主城区却经受住了考验。到15日为止,面对上一轮连续密集的雨情,空前严峻的汛情,芜湖市主城区3000余名干群牢牢坚守全长近90公里的堤防全线,全区没有发生一例因洪涝导致的人员伤亡事件,没有出现一处重大险情,主城区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和积水,城市功能总体完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群众生产生活安定。
练好城市内功,应对暴雨大考
7月3日下午,滨江公园自建成后首次关闭临江闸门。关闸现场,一位居民不禁感叹:我们一直把这里当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差点忘记这里还是抗洪的坚固防线。正如她所说,防洪与观景两相融合的滨江公园在汛期恰似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将洪水拒之墙外,日夜守护着城区人民。
在主城区,滨江公园是个突出的例子。“肩挑手扛的人海战术必不可少,但是练好城市内功更能提高防汛抗洪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成本。”该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和农村情况不同,防汛抗洪就要拿出不同的策略。“城市抗洪更要注重中心城区和住宅集中区域排水体系的建设完善,还有道路桥梁等交通要道的排水工程,保证城市运作不乱,居民生活安心。”
和大家纷纷点赞的滨江公园项目一样,在防汛抗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还有该区一直坚持推动的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暴雨的考验下,当初困难中起步的市区棚改工程如今成了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民心工程。
4日,大雨持续,家住在绿地的老陈却不再像往年汛期那样忧心忡忡。“以前一到梅雨天,我们就发愁,屋顶漏水,院子积水,能用的盆都拿出来接漏水。有一年水淹到了床脚的一大半,一家老小急得拿着锅碗瓢盆对外舀。”老陈原来住在棚户区,地势低,每年雨季是他最难熬的时刻。前几年,乘着棚改的东风,他搬进了百平方米的新房。“现在小区里下水管很好,下雨物业增开了好几台排水泵,家里干干爽爽。”在镜湖区,政府出钱出力的棚改政策不仅改善了很多群众的居住条件,而且完善了全区地下管网的铺设与地面水系疏浚工作,城区蓄水排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到目前为止,该区累计完成房屋征收项目111个,共计24349户、299万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38条,综合改造老旧小区97个,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预则立,不预则废。老旧小区改造也好,地下管网的铺设完善也好,这些功课我们早就做了,迎接暴雨大考时,才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该区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基本功扎实了,防汛排涝有了精准的发力点。”7月以来,全区11个公共服务中心(街道)共投入了功率大小不等的水泵363台,区住建委组成的9个排涝队共投入40多台水泵,全区共投入400余台水泵针对地势低洼的积水点和关系市民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和桥梁进行排水工作。1日至5日,芜湖平均降雨量471毫米,在400台泵机的支撑下,主城区仍旧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和积水现象。
“每一寸堤坝后,都是我的家园,我的乡亲!”
对于镜湖区来说,辖区内14.5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防汛抗洪工作的重中之重。“这14.5公里的岸线内是芜湖的核心主城区,这里有全区60多万常住人口,有全市最密集的商业区域,汇集了几乎所有承载芜湖人记忆的地标性建筑物……”该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面对持续密集的雨情和高位难退的长江、青弋江水位,镜湖区的堤防压力可想而知。
防汛抗洪抢险必须打一场人民战争,全员发动,全民参与。在区委政府号召倡议下,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作用。年过7旬的老党员王昭鹏靠着双脚每日巡堤20公里日夜不休,同是共产党员的年轻夫妇姚涛与王兰分别驻守责任堤坝有家难回,回芜探亲的特种兵姑娘佘小雪主动请缨和父亲并肩战斗筑堤不辞辛劳,在镜湖新城经营旅店的青年许强不仅妥善安置5名荆方地区的转移老人还主动加入民兵应急分队战斗在抗洪一线……在镜湖区,这样可爱可敬的抗洪勇士不计其数。他们中既有基层党员也有普通群众,既有七旬老人也有年轻姑娘,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却都在这场抗洪之战中,勇往直前。支撑他们的是守卫每一寸堤坝,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坚定信念。
即使在雨水渐止的7月中旬,主城区的这场防汛持久战依旧一刻未停。14.5公里长的长江岸堤上布满了巡堤人的脚印。拥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昭鹏说:“每一寸堤坝后都是我的家园,我的乡亲们,是全区60多万人。我还能走得动,多走两趟不算什么!”
记者 杨友艺
徐涧---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