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圩,你一定懂我们的眼泪!
芜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濮阳圩在哭泣,汪溪河在哭泣,青弋江在哭泣……昨天上午,芜湖县上空阴沉闷热,这片土地迎来了悲伤时刻。
在王能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大批民众自发前来送王能珍最后一程。他们中有英雄生前的好友、乡邻,也有驻地官兵,以及来自市区,被王能珍事迹感动的志愿者、普通市民。他们中很多人一大早就赶到了这里。
送别
早上7点多,芜湖县殡仪馆门外就站满了人,大家表情严肃凝重。
80岁的杨前进老人和老伴特意坐汽车过来。“虽然在路上绕晕了,但就是想来看看……”他颤颤巍巍地说,“我们以前是邻村的。‘王老五’(王能珍在家排行第五)是个有本事的人,我们为他难过,也为他自豪!”
告别厅门口的队伍排起了长龙。在队伍周围,来自芜湖县手拉手爱心志愿者团队的26位年轻志愿者,一直高举着“王能珍老英雄,一路走好!”的横幅。志愿者葛运志说,他们从6点,殡仪馆几乎还没有人的时候一直守到现在,已经站了有3个多小时了。
上午9时20分,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排队进入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一位衣着朴素,胸前别着白花的女士眼含热泪,虔诚庄重地向遗体缓缓鞠了三个躬。她是芜湖镜湖出租车公司驾驶员陶定霞。在得知王能珍遗体告别仪式的日程安排后,她毅然放弃营运,坚持要送抗洪英雄最后一程。
不少人在见到英雄遗体时,眼眶已噙满泪水;有人走过遗体时不肯挪动脚步,一直鞠躬;直到遗体告别仪式结束,还有人久久不愿离去。
追忆
桃园村老村街的张国利,和王能珍同岁,自小一起长大。老人带着火红的党徽,笔直地站在告别厅外,衬衫已经湿透。他感慨,王能珍一辈子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对儿女,对乡邻,甚至是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都毫无保留,唯独对自己满不在乎!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发自肺腑地对亲人、对土地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让人感动,更让人钦佩!
排在队伍里的还有许多白发苍苍老人,在这里相聚后,互相诉说着英雄昔日忙前忙后的情景。他们感叹,王能珍一辈子不打牌不打麻将,只穿旧军装旧军鞋;连儿子孝敬他的酒都不舍得喝,非要到逢年过节,才拿出来尝一点。他虽然对自己相当“吝啬”,但对别人却十分慷慨,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遇到困难的邻里乡亲。
同村的五保老人周明贵、刘卫水告诉记者,他们长期生病,生活困难。王能珍曾主动利用自己干过木工活的技术,帮他们翻修危房。这十几年来,他们遇到任何困难,他总是不声不响地第一个伸出援手。“这种人,让我们记一辈子……”话没说完,两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
激励
早上7点30分,四排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整齐列队在殡仪馆前的广场上,军容整肃。他们是来自解放军陆军第十二集团军某旅的二十位战士,和来自芜湖县湾沚镇的二十位民兵兄弟——他们刚从抗洪一线风尘仆仆地赶来。
年轻的抗洪战士陈绍才皮肤黝黑,满脸汗水,手上布满了伤疤和老茧。“洪水面前,王能珍老战士临危不惧,毫不退缩,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英雄的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年轻的战士眼里闪着泪光,掷地有声地说。送完老战士最后一程,他们就要立刻马不停蹄回到抗洪一线继续奋战,带着老战士最后的牵挂,一定要夺得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昨天,专程前来悼念的芜湖市78岁的老党员周耀先告诉记者:“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今天我们深切缅怀王能珍,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凡事想在前,冲在前,不辜负党的栽培,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王能珍的儿子王成元悲痛万分。他在悼词中说:父亲一生是极其坎坷而又平凡的一生,但父亲积极乐观、信仰坚定、乐于助人。他深情呼唤,“父亲,濮阳圩外河水位现在已经下降了很多,台风也消失了,圩堤上坚守着村里的干部和乡亲们,您就放心,一路走好!!!”
记者 王世宁 实习生 徐丁
徐涧---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